为什么有些人名校毕业,却依旧混不好?

“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小雅一直这样认为。因此她学习一直很努力,如愿在国内一所知名的211院校读书。毕业之后出来找工作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体面高薪的工作机会少,竞争大,即使名校学历也很难手到擒来;普通的工作又不愿接受,觉得浪费自己的学历,也担忧身边的人说闲话。
 
名校学历,给职场人选择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在机会出现的同时,也会为职场人增添很多焦虑,这些焦虑会在求职的时候给职场人造成很多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名校毕业,却依旧混不好?
 
出身名校,却同样有太多焦虑
1、因名校光环带来的焦虑,不愿意面对职场
就读名校证明过去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会让我们很有成就感。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却要从零开始,意味着会失掉过去所有的光环。
 
经济形势不好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有人说网上的负面消息多了,有人说口红卖得好了,这都是坊间传言和事后总结,但一个确确实实的消息是考研的人数变多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考研人数从2015年的165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90万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将达到340万人。
 
随着大环境的整体变化,求职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选择了考研作为避风港。也有不少职场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决定为自己镀镀金,重返学校,选择考研。
 
名校学历虽然会是职场人的加分项,但工作中的业绩标准与考核事项才是检验职场人的重要因素。职场相对学校,竞争更大也更加激烈,相对动态的环境,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不愿投入职场,不愿承担风险,很多职场新人找工作时由于就业压力,会这样选择,甚至出现逃避心态。
 
2、因名校资源的焦虑,过于理想看待未来的工作
 
每到毕业季,学校就有很多企业来办宣讲会,这样的机会名校尤其多。
 
临近毕业时,小海几乎每天都去招聘现场,但他的要求很高,选择很窄,非大型企业坚决不去。看到有的企业海报做得不好,就觉得这家公司不怎么样;待遇普通的更是看都不看,卖的东西、做的事情必须严丝合缝地符合自己的标准。
 
因为对待找工作过于理想,小海待业了很长时间,看着周围的同龄人陆续踏上工作岗位,加上父母的催促,小海经常失眠,焦虑不堪,最后也不过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名校的资源多,配置高,也会有很多的机会,但如果过于理想化的看待工作,难免会像进了水果园,到处挑三拣四,最后一无所获,得不偿失。
 
高薪资、高待遇、高成长空间、高发展机遇,对完美配置的过度追求,会让名校生错失很多公司的机会。
如何缓解名校毕业带来的焦虑?
 
1、避免陷入“狭隘视野”,过多纠结
心理学家卡伦·莱维厅曾提出一个“狭隘视野”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说有的时候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有的东西和自己身上的问题,而忽略其它的重要因素。过于在乎自己拥有的或者看重问题本身,就会让自己变得狭隘。
 
就读名校,会拓宽我们的视野,名校的资源和配置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如果只关注名校学历带来的好处,忽视职场中找工作其它重要的部分,难免会让自己狭隘,本末倒置。
 
要聚焦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本身,暂时放下名校光环,从现实出发,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与纠结,也会更加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2、利用名校标签,提前做好规划
 
找工作和填志愿不一样,志愿选好之后,只需慢慢等待高考的来临。而找工作,需要根据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出规划和准备。填志愿是被动的,而找工作则要主动出击。
 
名校的师资力量和资源是普通院校所不具备的,就读名校除了一纸学历外,更为重要的是有更多机遇和方式去挖掘自身的潜力,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便于让我们了解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本身擅长什么,目前所能接触到的哪些离我们最近的工作机会,以此出发,规划职业发展。
 
3、撕下名校标签,找准职业定位
 
名校学历就像昂贵的衣服,奢侈的物什一样,不同的场合搭配不同的穿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名校的经历和学历会让职场人在找工作的时候有更好的机会和选择,但方向如果不对,努力会白费。
 
《定位》里说:你要在开战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职场中,在开始工作前,确立自己的定位,清晰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不断迭代修正,才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名校焦虑不是难遇伯乐,而是那颗攀比的虚荣心在不断作祟。名校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修行永远在个人,职场中只有不断进取才是应对工作的合理方式。
-->